今年以來,6G(第六代移動通信技術)成為通信行業的高頻詞,多次被提及。就在不久前,工信部部長金壯龍在第31屆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覽會上表示,將前瞻布局下一代互聯網等前沿領域,全面推進6G研發。作為5G的下一代通信技術,6G有何先進之處?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改變呢?
什么是第六代移動通信技術
通信是人類歷史上最悠久的基本活動之一。為了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,人類很早就嘗試了烽火狼煙、車馬郵驛、飛鴿傳信等多種通信方式。19世紀出現的電報、電話有線通信,大大提高了通信效率,但直到20世紀80年代第一代移動通信技術(1G)誕生后,才實現了有線到無線的飛躍。
目前全球主要經濟體已紛紛啟動6G研發,業界預期將于2025年底前后啟動6G國際標準制定工作,力爭在2030年具備商用能力。我國移動通信從1G到5G歷經30余年發展,如今在6G技術研發領域已經在協同創新體系構建、6G場景與需求定義、關鍵技術研究等方面積累了一定優勢,與西方發達國家總體保持同步。那么,究竟什么是6G呢?
有人說6G是太赫茲技術,它將帶來超高的傳輸速率;也有人說6G是衛星通信,它將實現移動通信網絡的全域覆蓋;還有人說6G就是5G+AI(人工智能),是人工智能在5G網絡中的一個應用體現。
這些理解其實都比較片面。相比于過去傳統移動通信網絡僅能提供單一的通信能力,6G是通感算智深度融合、天地一體全域覆蓋的新一代移動信息網絡,將推動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,面向未來提供無所不達的網絡連接、無所不在的網絡算力、無所不及的網絡智能。
要實現這一目標,6G的網絡與5G相比在速率、時延、可靠性等諸多性能指標上有顛覆性的提升,例如,6G的速率較5G將大幅提升10倍以上,用戶體驗速率達到1Gbps,相當于用戶可隨時隨地獲得千兆寬帶服務(5G體驗速率為100Mbps,相當于百兆寬帶)。另一方面,6G可融合感知、計算、AI、大數據、安全等多種能力,這是5G網絡目前難以支持的。6G將基于無處不在的大數據,把AI的能力賦予各個領域的應用,通過智慧泛在實現萬物智聯。比如,機器人之間可以開展智能協同工作,人與虛擬助理之間可以自如交流。此外,利用6G網絡分布式多節點協同感知能力,還可提升園區工業機器人運動控制、智能物流管理、人員/設備位置管理等應用的定位精度。
6G打造的“數字孿生世界”什么樣
6G的愿景是“數字孿生,智慧泛在”,聽起來有些深奧,這到底能給老百姓的生活帶來哪些變化呢?
6G將提供全方位沉浸式的交互體驗。相比傳統通信網絡僅能提供視覺和聽覺的遠程交互,6G將支持全息通信等業務的應用,實現視覺、聽覺、觸覺、嗅覺、味覺多感官乃至情感的遠程傳輸與交互,讓人們足不出戶就能擁有身臨其境的體驗。簡單來說,人與人的交互將徹底打破地理位置的限制,遠隔重洋的家人朋友或許可以來一個跨越大半個地球的“擁抱”;在家中便可漫步在虛擬的海灘上,感受到大海的壯闊與美麗,甚至“吹”到海風,“聞”到海水的味道。
6G還將實現“數字孿生人”。現在走在技術前沿的“數智人”,是指能像真人一樣跟用戶交流、執行工作任務的AI虛擬人,然而6G時代的“數字孿生人”比“數智人”更高級。“數字孿生人”是指通過在人體內外部署大量傳感器進行實時全量化數據收集、分析、建模等,在虛擬世界中構造出一個完整映射的“數字人”,實現人的“數字孿生”。“數字孿生人”最主要的一個應用場景就是遠程醫療,有望明顯緩解社會面臨的醫療資源緊缺問題。擁有人體全量化數據信息的數字人,在AI+大數據能力的加持下,可以預測人體健康狀況,為疾病預防和精準治療提供準確信息和行之有效的決策。
另外,6G將實現“孿生工業”和“孿生農業”。孿生工業可以實現對產品全周期的監控和預測,提升生產與制造能效。例如,一臺汽車從設計到原型樣車再到量產走下生產線,少則需要兩年時間,多則需要十年,但有了數字孿生技術就可以大大縮短這個周期,技術人員在電腦前就能看到生產現場的全貌,還能根據數字模型提前預見潛在問題并及時做出調整。同樣,6G在農業中的應用也是如此,比如在小麥的種植過程中,可以提前推演小麥的生長情況,最大化提升土地的利用率,還可以通過預測氣象災害來降低農田損失。
簡言之,未來的現實世界將會在虛擬空間映射形成一個數字世界,6G網絡能夠實現現實世界和數字世界的完美連接。數字世界能夠反映現實世界的真實狀態,并對現實世界的發展進行精準預測及維護,幫助人類提高生活質量,以及提高社會生產和治理的效率。
5G尚在發展為何這么早研究6G
既然6G是更新一代的移動通信技術,那么它與現在正在發展的5G的關系是替代、補充還是共存呢?為何這么早就要開始研究6G?
縱觀通信發展歷史,任何新一代移動通信網絡的部署都不可能一蹴而就,必然要與上一代移動通信網絡共存并協同發展。從1G到5G,移動通信網絡基本保持了大約每十年更新一代的節奏。
1G的通信速率僅約2.4Kbps,當時我國1G產業空白,只能依賴于進口。1993年,我國第一個2G商用網絡在浙江嘉興開通,實現了從模擬到數字的飛躍,不再局限于語音通話,還支持發短信。21世紀初,隨著我國向國際電信聯盟(ITU)提交了第一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3G標準TD-SCDMA,國內移動通信產業迎來了重大發展,移動用戶數首次超過固定電話用戶數,移動通信開始成為主流,通信速率提升到可以支持瀏覽圖片新聞的水平,促進了寬帶通信的萌芽。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,移動通信很快進入下一代——擁有更高速率(可以支持多媒體業務)的4G,實現了從窄帶到寬帶的飛躍,使移動支付、短視頻、直播等移動互聯網業務快速發展和普及。中國主導的TD-SCDMA也逐漸向TD-LTE演進,成為4G時代的兩大國際主流標準之一。隨后在全球移動通信產業的蓬勃發展中,5G標準得到統一,TDD技術成為主流,我國終于實現了標準引領和產業引領。
5G開啟了一個萬物互聯的新時代,實現了人與人、人與物、物與物的全面互聯,以及信息的泛在可取,即隨時隨地的“連接”服務。從現階段的情況來看,5G的成功將對未來6G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。回顧3G向4G的發展歷程就能發現,3G智能手機的出現,培育了移動互聯網發展的剛性需求,也為4G移動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基礎。同樣,5G-Advanced(指5G技術演進的下一階段,是5G和6G之間的過渡和銜接)的技術標準在持續演進和完善,將培育新的產業生態和商業模式,為6G實現“萬物智聯”奠定堅實基礎。以AI+IoT(物聯網)為技術基礎,便是“萬物智聯”時代的發展方向。
另外,6G的一些重要潛在技術也成為5G演進的新技術方向,包括通信感知一體化、空天地一體化等。這些技術如果能在5G演進階段得到一定的應用,也將為6G的發展奠定重要基礎。
因此,按照通信產業“商用一代、預研一代”的發展節奏,隨著5G大規模商用的推進,6G便成為了全球移動通信產業下一步發展的主航道。
推動全球統一標準避免產業分化
我國自2018年開始布局6G研發,加強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攻關,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,總體與全球發達國家保持同步。工信部成立IMT-2030(6G)推進組,統籌推進我國6G研發工作,并啟動6G單點技術試驗測試;科技部布局“國家重點研發計劃”6G課題,積極推進6G總體和關鍵技術研究。此外,在北京市政府層面,市科委、中關村管委會也支持了6G空口關鍵技術與智簡網絡架構研究、云化無線網絡開放平臺研發和關鍵技術聯合驗證等科研方向。
目前,各國都在加速研發6G移動通信技術,能否形成類似5G的全球統一國際標準,尚存在不確定性。標準分化將導致產業分化,產業分化則無法形成產業合力,進而導致網絡與終端設備研發成本增加、網絡運維成本增加、網絡服務質量降低,最終會影響到廣大網絡使用者的利益。因此,為了避免后續潛在的6G標準和產業的分化,積極倡導全球統一國際標準,仍然是全球產業共同的努力方向。
新形勢下,綜合研判國際宏觀環境變化、產業基礎布局等因素,6G發展仍面臨原創技術供給不夠豐富、跨行業融合不夠深入、產業根基不夠牢固等挑戰。未來2-3年是6G關鍵技術突破的關鍵窗口期,我們仍需要繼續保持3G至5G時代在國際標準組織和產業中積淀的影響力,加大與ITU、3GPP、NGMN等移動信息領域國際標準組織和平臺的緊密合作,全力推動6G朝著全球統一國際標準和開放產業生態的方向發展,及早做好6G技術和產業的充分準備。
6G有哪些關鍵技術
6G關鍵技術大致可分為無線通信、無線組網和網絡架構三大技術領域,其中主要包含“超大規模MIMO、空口AI、新型無線傳輸、異構融合組網、通信感知一體化、新型無源物聯、新型網絡架構、內生安全、空天地一體化、數字孿生網絡”十大技術方向。
為了方便大家理解,這里以異構融合組網、通信感知一體化兩個關鍵技術為例,來說說它們的作用和意義。
1.異構融合組網
電磁波是無線通信的信息傳播媒介,電磁波的頻率寬度直接決定了信息傳輸的速率,頻率帶寬(簡稱帶寬)越大、頻率越多,信息傳輸速率就越大。6G系統中可能使用的頻率范圍涵蓋了低頻段、中頻段、高頻段,甚至包含太赫茲、可見光等更高的頻段,異構融合組網就是一種面向如何更有效使用更大帶寬、更多頻率的關鍵技術。
從6G網絡的整體部署來看,6G是考慮全頻段的深度融合網絡。也就是說,異構融合組網的網絡覆蓋由廣域向全域立體擴展,其中,中低頻段提供無縫網絡覆蓋,毫米波、太赫茲、可見光等高頻段則可按需開啟,提供更高的傳輸速率。
2.通信感知一體化
通信感知一體化,顧名思義是將通信和感知兩大功能協同的新型信息處理技術。早期感知功能主要在雷達領域應用,與通信并無太多交集。然而,隨著6G新需求的涌現和6G新技術的研究,通信、感知在技術和功能層面的相似性被深度挖掘,兩者“相互吸引”走向融合,使網絡實現從傳遞信息到感知世界的重大變化。
試想一下,置身6G網絡中,揮揮手便能“開”“關”家中的燈;戴上傳感設備即可身臨其境“看見”遠方;駕車出行,有全方位感知系統形影不離地保駕護航;會思考的智能體、無人機等提供精準的個性化定制服務;無需醫療設備,即可完成健康監測……要做到這些,離不開高精度的定位、成像、動作識別、環境重構等能力,這就需要通過無線信號進行數據采集并進行高速實時數據分析,形成支持上述高感知分辨率和感知精度的指令。
通信感知一體化正是實現上述目標的關鍵技術,可以幫助人們“聽見”和“看見”更加豐富多彩的世界,為“萬物智聯”奠定堅實基礎。
(作者單位:中國移動研究院未來研究院? 來源:北京日報)